深职训深圳学历教育,专注深圳成人高考、深圳学历提升、深圳电大、深圳网络教育、深圳自考、深圳专升本、深圳高升专、深圳高升本 sitemap 联系我们 学历咨询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考点

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复习资料 2018-08-20
     2018年深圳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考点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根据是:
 
  其一,这两对矛盾横贯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三大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内部韵矛盾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其二,这两对矛盾纵贯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始终,其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三,这两对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作用标示着一种社会制度是进步还是落后的具体性质和状态,规定着一种社会形态是发展壮大还是走向没落的基本过程和趋势,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等两大基本规律。
 
  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他社会矛盾都是这两对矛盾某个方面及某种形式的展开,是在这两对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解决并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进一步说,由于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前提与基础,而包括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上层建筑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产生并服务于物质资料生产的,所以在上述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称为劳动,亦称生产,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是人类生存以及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与前提,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弄清楚人类具体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对于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发展过程、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等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生产方式即人类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具体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中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生产力,二是生产中怎样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称为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生产方式是具体的,在自身内部矛盾的推动下,生产方式不断发生着进步与变化,在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原始公社的生产方式、奴隶制生产方式、封建制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等五种基本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
 
  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当生产力发展到原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的时候,便要求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旧生产关系,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从而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作为生产方式的内容是相对活跃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方式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因而二者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具体过程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适应当时生产力要求建立起来的时候,与生产力发展状况基本上是适合的,因而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就会越来越落后于生产力,从而妨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必须对生产关系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调整或改革,以尽可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一种生产关系已经落后到基本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在不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前提下调整与改革已经不可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必须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通过根本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状况新的基本适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又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些辩证关系的综合就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第二,它是我们党确定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制定路线、方针、策略的客观依据。
 
  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第二,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事业,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一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的内容是生产关系,但并不是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中的各种生产关系都能进入经济基础,只有占统治地位、决定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性质的那一种生产关系才是支撑起社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并得到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体现的是人们的政治关系,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另一部分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同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社会形态是指一定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具体形态。经济基础揭示了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揭示了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所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就具体地、全面地揭示了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在自身内部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进步与变化,在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等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即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为了服务于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先进的经济基础支撑的是先进的上层建筑,落后的经济基础支撑的是落后的上层建筑。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即当一种经济基础进行内部的改革与调整时,必然也要求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当一种旧的经济基础被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时,旧的上层建筑也或迟或早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式是,根据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进行控制和调节。第二,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内容是,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残余和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萌芽。第三,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即如果上层建筑服务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服务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一种社会形态建立初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二者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可以在该社会形态内部通过改革和调整加以解决。当一种社会形态发展到没落时期,经济基础已基本不能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的状况与经济基础领域中的变革要求也已经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就必须通过先进阶级的社会革命,消灭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就实现了在新的基础上的新的基本适合,从而又开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新的矛盾运动。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社会形态不断更新。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些辩证关系的综合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①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全面地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避免犯上层建筑决定论和机械唯物论的错误。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绝dui化,甚至夸大为决定作用,是背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上层建筑决定论;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绝dui化,完全忽视和抹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背离辩证法原则的机械唯物论。②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根本上是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但也必然存在着某些不适合的环节和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依据这一规律。
 
 
  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样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
 
  列宁对阶级的定义是:“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的阶级定义告诉我们:①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只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中,而不是一种永恒的现象。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指的是人与人在历史上特定的生产关系中不平等,具体表现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生产中的地位、产品的分配等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都不平等。③阶级的实质是剥削,即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可以无偿地剥夺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的劳动。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问为争取本阶级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对抗与斗争。
 
  阶级斗争实质上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一种表现是同一种生产方式中代表生产力的被剥削阶级和代表生产关系的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如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力中劳动者的无产阶级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占有者的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另一种表现是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先进阶级和代表落后生产方式的反动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如代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和代表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经济领域,但阶级斗争的展开并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广泛展开于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因而其形式也相应地分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其中政治斗争具有决定意义。
 
  (3)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社会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即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化,即推动社会在不改变当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性质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与调整,同时为社会形态的质变,即最终以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取代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准备条件和积蓄力量。②在社会发展的质变过程中,即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时,阶级斗争打碎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
 
  2.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被压迫的革命阶级****反动的统治阶级,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革命本身就是阶级斗争,但并非任何阶级斗争都能成为社会革命。就社会形态的量变阶段和质变阶段等不同阶段的阶级斗争而言,社会革命主要是指社会形态质变阶段的阶级斗争,即先进阶级为实现以新的先进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落后的社会形态而开展的阶级斗争;就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等阶级斗争的不同形式而言,社会革命主要是指政治斗争,即先进阶级为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旧政权,建立本阶级的新政权而开展的阶级斗争。
 
  (2)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主要体现在:
 
  ①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主动行动起来,通过打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社会制度,彻底解放生产力。当先进的生产力及生产方式已经发展到旧的社会制度不再能够容纳,对旧社会制度修修补补的量变与改革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先进的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不彻底****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则先进的生产力及生产方式就不能充分解放出来,而代表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反动阶级又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还在利用其掌握的政治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进行顽强抵抗的时候,就只有通过社会革命这种极端剧烈的形式才能彻底打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而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②社会革命的实质在于革命阶级****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使社会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实现社会发展中真正的质变和飞跃性发展。不做这件事就不能称为社会革命,做不成这件事就是社会革命没有成功。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社会改革
 
  社会改革是指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各领域中开展的改造和调整。
 
  改革与革命区别主要是:
 
  ①性质不同。改革是社会的量变,革命是社会的质变。
 
  ②范围不同。改革可以广泛开展于社会各个领域,革命集中开展于社会政治领域。③主体不同。改革是统治阶级发动的,革命是被统治阶级发动的。④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革命是为了彻底****当前的社会制度。
 
  改革与革命有一点是相同的:改革与革命都是通过解放生产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制约因素
 
  改革总体上来说对社会发展是起推动作用的,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对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响应和解放。所谓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领域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造,从而充分发挥一定社会制度的历史作用和潜力,使之尽可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②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形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量变与质变两种形式,社会发展也是如此。一方面,社会改革无论其步伐大小、速度快慢“总是沿着前进方向的社会进步,远胜于社会的停滞与倒退,另一方面,社会改革作为社会的量变也为社会形态变革的社会质变进行着量的积累,准备着必要条件。
 
  改革总是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但具体到某一场改革所起作用的实际大小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①客观条件是社会基本矛盾本身的发展状况。改革说到底还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如果社会基本矛盾本身没有大的不适合,社会制度运行良好,则统治者就没有必要进行大的改革;如果社会基本矛盾已经尖锐到完全不适合,社会制度彻底腐朽,则统治者的改革必然为被统治者的革命所取代。只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状况居于上述二者之间,才是改革展开的舞台。
 
  ②主观条件是改革者及其改革措施的特点。改革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是由统治者发动的。改革者有远见、有能力、有气魄,改革措施力度大、周期长、落实好、广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入社会矛盾的本质层次,则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比较大;改革者短视、平庸、狭隘,改革措施力度小、周期短、落实差、局限于社会某一领域、停留于表层矛盾的缓解,则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比较小。
 
  (3)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其深刻程度和巨大作用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场改革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被中国改革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称为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强调,虽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作为旧中国被压迫者的中国人民彻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而社会主义改革是作为新中国主人的中国人民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二者也有更多的相同之处:
 
  ①二者的指导思想相同,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今天的中国改革和当年的中国革命一样,都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唯物史观指导下,在深刻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伟大实践,而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剥削阶级统治者出于阶级生存本能的尝试和探索决然不同。
 
  ②二者的领导力量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今天的中国改革和当年的中国革命一样,都是在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觉行为,而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剥削阶级统治者中少数既得利益集团主导的自发行为决然不同。
 
  ③二者的群众基础相同,都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今天的中国改革和当年的中国革命一样,都得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真诚拥护和广泛参与,而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剥削阶级统治者局限于少数统治阶级内部既得利益的调整决然不同。
 
  ④二者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今天的中国改革和当年的中国革命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打破对生产力的束缚,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中国人民,而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剥削阶级统治者出于维护本阶级私利的利己行为决然不同。⑤二者的深刻程度相同,都给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的中国改革和当年的中国革命一样,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面貌,还解决了大量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为今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剥削阶级统治者的修修补补决然不同。
 
  邓小平在与中国革命的比较中认识中国的改革,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作为中国改革事业主力军的中国人民才愿意在与中国革命的比较中来评价中国的改革,说“毛泽东领导我们翻身,邓小平领导我们致富”。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考点https://www.shenzhixun.com/fxzl/414.html

标签:

×

×